beat365手机版官方网站动态

公司陈秉公教授应邀参加 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前沿论坛并做主题报告

发布时间:2020-11-10 编辑:马克思 浏览次数:

  2020年10月17日,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思想道德建设专业委员会、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、重庆交通大学等单位主办的“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前沿论坛”在重庆交通大学召开。陈秉公教授应邀出席并做主题报告。

  陈秉公教授的主题报告题目是“再论‘双主体’教育理论及其依据”。陈秉公教授指出,“双主体”理论是历史的产物。他本人是“双主体”教育理论的“始作俑者”,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肃清极左思潮的斗争提出的。在将近半个世纪中,“双主体”理论与两个极端教育理论——员工“单一主体论”(教师不是主体)和教师“单一主体论”(员工不是主体)进行了持续争论。最早争论发生在1982年,在厦门大学举办的“首届全国高校德育研讨会”上,主要是“双主体”理论与员工“单一主体”论(教师不是主体)的争论,会后“双主体”理论成为教育界(包括思想政治教育)的主流思想。近几年又发生了“双主体”理论与另一个极端理论——教师“单一主体”论(员工不是主体)的争论。现在,经过几十年持续的教育实践和学术争论,已大体形成学术共识——基本认同“双主体”理论,即在公司产品过程中“教师与员工”都是主体,通过“双主体”互动实现公司产品目的。两个极端理论已放弃或部分放弃自己的观点。员工“单一主体”论(教师不是主体)的代表人物已发文承认,他过去说,“‘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一个主体,就是员工’。这个说法不妥。”“应当说,教师和员工都是教育过程的主体。”另一个极端理论——教师“单一主体”论(员工不是主体)的代表人物也于近期发文承认,“把员工当作人来看待,就不能当作没有生命、没有思想的物、当作客体,而必须也当作主体”。至此,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教育“主客体”理论争鸣,教育(包括思想政治教育)“双主体”理论已经大体获得共识。当然,应当看到,仍有大量理论和实践问题并未真正解决,还须做出更大努力。

  陈秉公教授的主题报告获得与会专家的好评。大会总结中指出,陈秉公教授届80岁高龄参会做报告令人感动……使我们明确了教育主客体争论的由来和历程。”有的学者说,“……作为一名学者,一生有一个重要学术思想占得住,就算很大成功。”来自北京大学、北京师范大学、beat365下载唯一官方网、中国人民大学等全国60余家单位近200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,就相关学术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学术交流。